$GPT

openvpn注册教程

CryptoGPT:把所有「潮字」掺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的东西都要小心

经历2021到2022年上冲下洗一轮後,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稍有认知的人,一定知道那些五花八门的专案绝对不能只看表面。特别是把潮字——质押、挖矿、赋能、X2Earn、侧链、第二层、零知识等——全部出现在外包装时,事情肯定没那麽简单。

就当业界尚在为Web 3.0究竟是区块链还是人工智慧吵得不可开交时,最近有一个讨论热度日益升高的的区块链专案,就把料理东西军掺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——取名叫CryptoGPT。

左边是2022年的王者加密货币Crypto,右边是2023年的明星ChatGPT,这个名称看起来几乎要是Web 6.0的专案,今年3月1日才推出一个App,3月10日就火速发了币,前几天区块链媒体甚至有报导他们募到了1000万美元,估值2.5亿,目前号称自己有200万用户。

真厉害,但正所谓「Too good to be true」,听起来太好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假的。随着CryptoGPT的报导越来越多,也有许多媒体和区块链意见领袖提出质疑,甚至团队自家後院都有火苗烧了起来。

满满潮字的介绍,但仔细看到底是什麽意思?

我们先来看看CryptoGPT理应是什麽。

根据官网介绍,CryptoGPT旨在透过人工智慧来实现数据货币化,让用户能用拥有自己的数据,透过销售而获益,CryptoGPT所做的就是蒐集和打包数据,让用户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收入来源。

这部分大概还听得懂,就像是当用户使用了他们的App,手机纪录的健康资讯、网页浏览习惯、购物网站的购买历程等等,都会被蒐集和打包,当厂商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时候,就要跟你买,然後付你钱的概念。

截图自CryptoGPT官网 CryptoGPT官网上的介面展示

姑且不论个资风险和实现难度和利润多寡,这听起来确实是个漂亮的伟大梦想。但再看到官网其他页面,竟又出现更高深更潮的介绍内容。

从他们家Twitter上所写的「AI2Earn」,到使用NFT来验明正身的模式,每个字都很潮,只是合在一起看实在有点难理解彼此有什麽关系,更重要的,和完成(姑且相信是真的)那个让卖用户自己数据的目标,又有什麽关联。

隐形的创办人,自己爆料自己的聊天机器人

你可能会说,人家创投都丢1000万美金了,创投不会错,一定是你不懂趋势。

或许没错,但根据创办人自己的说法,那家叫做DWF Labs的公司目前只给了CryptoGPT「420,000美元」(刚好是马斯克很喜欢的数字),此外报导中也提到,这家DWF Lab其实也有进行造市商业务,因此许多人怀疑这笔交易美其名是投资,实际上更像是用折扣价买CryptoGPT的币来创造流动性。

同样是付钱,讲买特价币当然不讨喜,但说法被包装成「投资」就不一样了。虽然,这也代表当币价炒高之後,这些拥有大量币的「投资者」可以轻松砸盘收割一波,创办人用空气币换了一笔钱也乐见其成,真是资方的双赢。

除了资金疑虑,CryptoGPT也被发现许多问题专案常见的疑虑,像是早期官网上有个叫做Jamila Jelani的人,最初被列为CryptoGPT的CEO/Founder,但後来这个职称竟先被改为「Marketer(行销)」,之後直接消失在网站上。

也有人发现这个Jamila号称待过阿里巴巴,但在网路上却了无痕迹,甚至LinkedIn都是最近才建立的;另一位近期负责对外发言的「创办人」Dejan Erza也有一样的问题。

更有趣的是,有用户在使用CryptoGPT理应是自己开发的聊天机器人「Alex」时,机器人竟然说自己是OpenAI(也就是ChatGPT母公司)发明的。

截图自Twitter

有趣的是,虽然这些质疑在近几日甚嚣尘上,CryptoGPT的币价至今仍算平稳,不知道是造市商在稳盘、是庄家觉得还没捞够本、还是散户们真的都不怕。

由於在区块链上发币并非难事,不只CryptoGPT这种混种基因,过去遇到大大小小的事——鱿鱼游戏大卖、马斯克火箭升空、川普落选、女王驾崩等等,都会有不明人士抢发一些名字有关系的币,许多人看着有趣就点进去,买一些,然後腰斩到百分之一。

在区块链之外的产业,也常能看到把我们小时候文创、奈米,到近年大数据、机器学习、ESG这些词汇加诸在商品上的做法,虽然仔细想想会发现大都不太合理,但反正不在看起来风险重重的币圈,就理所当然的接受,即便也不知道自己买了投了什麽。

没人知道CryptoGPT——和其他几百万个小币——什麽时候会崩盘,可能是下个月,可能是明天,也可能在很久很久之後。那或许不重要,因为聪明的我们(应该)不会去买这些看起来奇怪的东西,但透过研究它们的话术、观察它们的盛衰,都能让我们更能够了解骗子的套路,受用於投资与生活,这或许就是那些奇葩专案对人类最大的贡献。

openvpn注册教程

90%的人当ChatGPT是玩具、9%的人当工具,你是剩下那1%的人吗?

最近社群上的流量密码,应该就是AI文和ChatGPT的种种截图了,不仅科技界,就连政治人物、乐团歌手都参与了这个盛会,你看艺人宥胜都拿ChatGPT当成多陪陪小孩的理由了。

不管是不是吴淡如的功劳,看来AI真的出了圈,不过笔者除了听说一个微型创业朋友在认识ChatGPT後开除了两个承揽文案,以及Twitter传出零星的设计公司裁员,好像还没见到对大部分人工作的影响。

确实,AI虽看来骨骼惊奇,但短期内离「完全」取代人类工作还有段距离,不过AI在大企业产品服务的应用,在过去几周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,甚至是革命。

先简单讲讲所谓「用AI」背後的概念,以最近比较红的ChatGPT来说,其实ChatGPT、大家排队的Bing、前阵子开放公众使用的Notion AI等等,都是使用OpenAI这个组织开发的GPT系统(现在是第三代,所以也叫做GPT-3)而成的服务。

换句话说,不论你是在ChatGPT、Bing、Notion还是哪个网站请AI帮你找文字资料,大部分都只是平台和介面的不同,背後都是同样的脑,也就是GPT,顶多是版本有些早晚的差异而已。

有了这样的基础认知,你就更能看懂大企业最近的AI玩法。

Notion AI和Bing,背後是什麽名堂?

Notion AI应该是大品牌普及应用GPT的第一枪,其做法基本上就是在现有笔记服务上提供AI助理功能,简单如请AI写段导言,进阶也可达成会议内容直接转换成列点纪录甚至新闻稿等,代价是每个月多付10美元。

这样的应用串接,其实就是让使用者在Evernote、Google Keep等竞争激烈的笔记软体中,靠「我有你没有」吸引客户,并把增加的用户数转换成订阅收入,简单直接。

至於大家排队中的New Bing虽可看做微软投资Open AI後,自家的太子产品,但其实也不能算是彻底的运用翻转,就目前看来更像是对成熟且市占率高的Google Assistant和Apple Siri做出回应,取代原本不上不下的Cortana(有人记得它吗?)。

笔者截图於Bing AI

从数据上也可以发现,虽然Bing刚推出AI功能时与Google一对比影响了股价,但Google二月的市占率相较Bing却不减反增。当然,下一步生态系庞大的微软理应会继续整合服务,像是进到Office里(让你可以在Word直接问Bing AI),甚至绑上Office 365订阅。事实上,这两天微软已经宣布要把Bing AI整合到Windows 11的工具列上了。

不过吐个槽,现在在Word里面打ChatGPT,底下还是会出现红色虚线,认为你是打错字,这也是这类大企业服务众多、管理层层叠叠下,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
当一切都要「X + AI」,你除了问「鸡排妹是谁」还能做些什麽?

从上面两个近期的主要案例,就可以猜到接下来一段期间企业若要搭上人工智慧旋风的发展趋势,主旋律应该就是「X + AI」。

除了一直盛传的Adobe系列服务,延伸出来像是交友软体(已经有人开发串上Tinder帮你聊天的GPT)、聊天软体(LINE最近也串上了GPT聊天机器人)、银行业、医疗、法律顾问、导览服务等等你能想像得到的各门产业,都有机会在这一波风头靠AI革新服务、得到曝光和流量。

而即使在已有企业采用AI的领域,一旦AI成为标配,怎样把功能校调得更接近使用者需要,或许就是红海领域里开发者下一波的主要课题。

会不会有更大的变革呢?商业思维学院的Evonne Tsai之前有篇精彩文章,谈的就是企业越大,其实越担心变革打到自己现有的生意;加上目前的AI仍有局限,要一次到位「Change everything」可能还要等一阵子。

Photo Credit: GettyImages …